台灣家教資訊論壇

標題: 台灣電影辅导金:“把錢给你還不要版权” [打印本頁]

作者: admin    時間: 2021-3-30 16:14
標題: 台灣電影辅导金:“把錢给你還不要版权”
[择要]“全球没有一个处所會把錢给你還不要版权,只有台灣是如许。多是如许台灣片子界才有那末多文青,那末多逐梦者。”王金贵至今都很感激教导金對《人之島》如许的小老虎機公式,众片子的搀扶。

蔡豁亮获得片子教导金帮助的《远足》在威尼斯片子節和金马奖上均得到大奖。CFP 供圖

在第50届金马奖上,曾获威尼斯评审團大奖的蔡豁亮片子《远足》几无牵挂地得到最好导演、最好男主角两个大奖。和此前的《天涯七号》、《赛德克·巴莱》、《那些年,咱们一块儿追的女孩》等同样,这又是一部得到台灣片子教导金的佳作。

片子教导金轨制已有颇长汗青,是台灣官方出資及主导的一項政策,旨在鼓動勉励台灣片子财產及挖掘台灣片子人材。上世纪90年月,台灣片子财產一度低迷,教导金也因此遭到诟病。比年来,教导金改制後出生了一系列叫好又賣座的片子,有人将台灣片子的这一轮回复也归功于教导金。

没有教导金,就没有厥後的李安

台灣片子的上一次繁華,要追溯到鼓起于上世纪80年月初的新海潮片子。當時的台灣社會,正处于一个激烈變更的期间。在社會變迁的开导下,台灣片子辞别了60年月的主旋律“康健写实片”、70年月的工夫片和琼瑶片,起头把故事题材聚焦在平凡人的实际糊口上。

在《工夫的故事》以後,台灣新海潮片子敏捷發酵。尔後杨德昌、万仁、柯一正、曾壮祥、侯孝贤、陈坤厚等人接踵拍摄了多部显現真实本土糊口的新片子,在國际上屡有斩获,那是台灣新海潮影人最光辉的年月。

就在當時,王金贵从缅甸果敢地域到了台灣肄業。1988年,他从台灣文化大學戏剧系影剧组结業。“留在台灣是要吸收映像艺術方面的工具,但愿本身可以在影视范畴缔造一番六合”,但他迎来的是台灣片子一次由盛而衰的迁移转變。上世纪90年月初,台灣片子史上最昏暗漫长的隆冬到临了。整年刊行的台灣片子数目从1989年的103部,降低到1990年的82部,再跌至1991年的33部。

“國片建造教导金”恰是呈現在如许的布景下。1989年,台灣“行政院消息局”设立了台灣片子教导金,最初每一年补贴10部片子,每部300万元(新台币,下同)。

教导金出生的第二年,在美國當了6年家庭主夫的李安回到台灣,在教导金的帮助下拍出了童贞作《推手》,厥後的“父亲三部曲”都获得了教导金。不少人说,没有教导金,就没有厥後的李安。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務》,侯孝贤的《戏梦人生》、《南國,再會南國》,蔡豁亮的《青少年哪吒》、《恋爱万岁》……在教导金的搀扶下出生了不少佳构,也成绩了一代大家级导演。

教导金的设立是為了帮助台灣片子成长,这个動身點获得大都人的承認。但是往後环抱教导金發生的庞大争议倒是始料未及的。

“主流观众全数不見了”

1989年,侯孝贤的《悲情都會》带着威尼斯片子節金狮奖的光环,在台灣本土收成了一亿元的高票房。这讓台灣片子人見到了“國际获奖”带来的益处,很多人效仿侯孝贤,拍起了“老都會、老屋子”的艰涩文艺片。台灣导演戴立忍回想,比侯孝贤小、比他大的那代导演,不少都去跟随侯孝贤了,但都无法到达阿谁高度。《悲情都會》以後四五年,主流观众已全数不見了。

这些艺術片子获得了國际影展和艺術片子市場的青睐,却和观众走得愈来愈远,票房節節溃退。从起头的朴实,到上世纪90年月後期愈加“闷”、“看不懂”,文艺片成為了票房毒药。“尽管得奖无論观众”、“反社會化的精英主义”等批判接连不断。

本是“辅助”性子的教导金,究竟上成為了“主导”。初期片子教导金偏向支撑為加入國际影展而拍摄的艺術片子,在國际影展中得奖又即赐與大额奖金,片子公司因而转向拍一些“影评人喜好的参展片”轻忽观众,乃至将“得到教导金”作為开拍指标。

比拟之下,台灣片子的贸易运作生态均衡受到粉碎,很多影人绝望之下陆续出走,传统的贸易片子投資者纷繁将資金挪往更有明星号令力和贸易活气的香港,再将这些片子以“港片”的姿态输入到台灣上映。1994年,在台灣刊行上映的本土建造只有29部,港片则多达137部。同時產生的另有好莱坞片子在台灣市場大举扩大,本土片子在布满竞争的市場情况中毫无還手之力。

王金贵结業後只好選择了告白和電视剧范畴,一方面是堆集影象與戏剧方面的履历,另外一方面他也坦承,“做電视剧也是為了保存”。他回想说,當時不少片子事情者转入了電视范畴,同時呈現了不少挂,如侯孝贤挂,张作骥挂,用小我豪情招回了部門事情职员。“回到片子情况,根基上大师都在做抱负和筑梦。总之片子情况養不活人,但倒是寻梦的好情况。”王金贵拍電视之余,厥後也投向了张作骥的那一挂,担當了张作骥导演的《忠仔》、《暗中之光》、《胡蝶》的副导演。

到了1999年,教导金总金额已由3000万元增至1.2亿元,但年度刊行的本土片子建造却由103部降至不到20部,此中大部門還要寄托教导金,台灣片子萧条走到谷底。2003年,本土片子仅生產15部,票房加在一块儿1500万元,不及总票房的1%。

很多片子从業者将台灣片子的败落归罪于教导金政策的不健全,“越辅越倒”是對教导金的嘲讽。但也有声音说,若是没有教导金保存下最後的火种,台灣片子绝地逢生的那一天可能會更迟到来。

“阶梯式”人材養成改制

2005年,王金贵在400万元教导金的帮忙下,完成為了片子童贞作《人之島》。灵感来历于和他持久互助的达悟人灌音师眉巴纳,讲述了糊口在兰屿的原居民的故事。片子厥後得到了亚洲影展最好片子奖,但昔時在台灣上映其实不賣座,讓王金贵欠债累累。“我拍了700万,除教导金400万以外,可以说全数亏了。拍完以後,鼓吹费就没了,行銷跟鼓吹是我的死穴,成果就是票房欠好。”

一样运气的教导金片子另有不少。為了扭转这类場合排場,同年,教导金改制,教导金再也不全额帮助一部片子,至多只占50%的投資比例。“若是要给一个電影500万,片方必需再凑500万。片方本身也出了錢,為了把本捞回来,就得请明星来,還要拍得好一點。如许才渐渐呈現了雷同《天涯七号》如许不少都雅的片子。”時任教导金基金會董事长的朱延平頭部按摩器,说。

贸易對付片子的價值从新被器重,“不管是具文化艺術性或是贸易價值片子,均是本局教导的工具,不克不及偏废”。贸易导演也遭到重點培育,如《天涯七号》导演魏德圣、《痞子英雄》导演蔡岳勋等。

後《天涯七号》的思虑

有人称2008年為台灣片子的“规复年”,由于那一年出了部《天涯七号》。

2006年,没有拍成《赛德克·巴莱》的魏德圣拿到了500万元教导金筹拍《天涯七号》。他同心专心想拍成5000万的大建造,不吝将自家住房拿去典质。该片上映後取患了5.3亿元票房,成為台灣60年来最賣座的華语片。海盜村,

《天涯七号》的樂成是不是會動员台灣片子回复的風潮,那時没有人敢等闲下结論。随後的5年,有了《那些年,咱们一块儿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等片子,台灣片子给出了谜底。和低迷期艺術片子主导的环境分歧,以一般公共為市場方针的贸易片子从新成為台灣片子的主流。

一時候,“台灣片子回复”成為片子从業者、媒體和影迷都在存眷的议题。人们對教导金的熟悉也从一边倒的诟病多了些認同。




歡迎光臨 台灣家教資訊論壇 (http://tutorbec.com.tw/) Powered by Discuz! X3.3